郑州市第五十一中学

添加收藏 丨 联系我们

学校通知


郑州市第五十一中学
0371-67628141
学校地址:郑州市中原区协作路6号

学生园地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校园生活 > 学生园地

郑州51中学生佳作欣赏活动第50期

作者:宋雨馨 日期:2025/8/4 16:52:27 来源:www.zz51z.net

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碎琉璃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读《我们仨》有感
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将点点光斑映在泛黄的书卷上,窗外的海棠花和嫩芽所散出来的清香,夹杂在春日的柳絮中扑面地吹来。春风替我翻开枕边《我们仨》的卷页,将亲情的含义具象化。

第一次看到这本书,是在书店里“畅销文学”的货架上,仅仅封面就将我吸引,暖黄的灯光映在一张老照片上——是杨绛先生一家,每个人的位置都附有英文涂鸦,幽默又不失内涵。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:温暖又幸福。我手捧着书,在时间的流逝下进入他们过往的生活,不知不觉到了晚上还未离开,有一种想买下这本书的冲动,但是一看价格,太贵了……

后来,我无时无刻都在想这本书,只要一有时间,就在电子书上看上一小段,在杨绛先生细腻的文笔中,我看到了亲情的力量可以跨越一切。

期末考试完,为了犒劳自己,用了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买来这本书,放在我枕边;在缱绻柔和的夜灯下,读上几页,数不清多少次梦回过往的岁月;也曾将这本我的“爱书”小心翼翼地摆在书桌前,阳光照在封面上,书角熠熠生辉。

这本书让我着迷的地方就是在于,我在“我们仨”中看到了我生活的剪影。儿时的我喜欢与父亲玩闹,就像“阿圆”和爸爸一样,印象最深的片段是:“阿圆”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,得意地对妈妈说“当场拿获!”,此时爸爸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,紧闭着眼睛说:“我不在这里!”书中的片段与我的童年重合,简单的叙述和语言描写,文笔细腻而生动,杂糅童年的回忆,让我认定生命最初的美好,将时有回响,治愈我们的一生。

在这本书里的亲情是双向的,而不是一个家庭成员的付出,这是“我们仨”的关键。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年代,“家庭“逐渐变成一个冷冰冰的集体名词,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中寻找“得到”,方便为自己拼劲全力,放在自身的关注越来越多;而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关注确越来越少,亲情的双向性因此而被忽视。读读“我们仨”的生活,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十分重视“其他人”,重视家庭关系的维护,把家庭和个人看成了一个整体。女儿钱瑗因肺结核而卧床不起,却在母亲杨绛看望她时强颜欢笑;杨绛模仿女儿的字迹为住在医院的丈夫钱锺书写信,好让作为父亲的他放下心;做父亲的钱锺书,在自己人生低谷依然乐观坚强,关心妻女。“我们仨”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亲情最本质的特征“无条件的付出”。

书中对亲情的诠释,让我也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喜悲交织。“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”,“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。”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亲情的具象化,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。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采访,问题是“你幸福吗?”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,以中学生的角度,我的回答是:没有纯粹的幸福和快乐。当一张张卷子从书桌前传过,当好不容易的周末还要上课外班,当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,我快乐吗?可当优异的成绩回报时,家长和老师的鼓励时,朋友的安慰时,我不快乐吗?回到最初的问题,杨绛或许早已给了我们答案。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的结局,人间也没有永远,认真对待每一天才叫生活。

“一九九七年早春,阿瑗去世。一九九八年末,锺书去世”短短一行叙述,是杨绛先生对亲人深沉的思念和一人在世间的辛酸。“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。我还在寻觅归途。”从此,“我们仨”失散。

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得到和失去都是人生,合上书页,已是黄昏,缥缈的云霞在空中游荡,残阳为东方的地平线上镀上了一层碎金,书桌上的《我们仨》是对亲情的告白与思念。

上一篇:2021年12月,《梨园春》校本课程展示
下一篇:没有了